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全国优秀作文网 >> 教师范文 >> 各类范文 >> 教学范文 >> 正文    用户登录发表作文 新用户注册

浅谈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观察与介入

作者:孟梅杰  作文来源:上海市浦东新区鹤沙之星幼儿园  更新时间:2021/4/24  
内容摘要:

幼儿角色游戏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何时介入介入的方法一直是教师们的困惑,也是在学前教育游戏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问卷调查、实践研究、理论学习等方式,研究教师了解作为角色游戏观察所应当关注的要点,明确角色游戏介入的时机与方法,从而改善教师的教育方式,给予幼儿游戏的支持,帮助幼儿能够真正做到在游戏中自主发挥,乐于游戏,成为自己“游戏王国”的主人提升幼儿游戏的水平。

一、研究缘起

    幼儿角色游戏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何时介入、介入的方法一直是教师们的困惑,也是在学前教育游戏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问卷调查、实践研究、理论学习等方式,研究教师了解作为角色游戏观察者所应当关注的要点,明确角色游戏介入的时机与方法,从而改善教师的教育方式,给予幼儿游戏的支持,帮助幼儿能够真正做到在游戏中自主发挥,乐于游戏,成为自己“游戏王国”的主人,提升幼儿游戏的水平。

1、研究目的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而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有的教师介入频率很高,但幼儿的游戏热情未必很高;有的教师过度介入往往又会干扰、转移或替代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降低幼儿的自信心,挫伤幼儿的积极性。那么,游戏能否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其价值,主要取决于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能否适时适宜地进行介入。通过开展游戏实践活动以及调查问卷的实施,为论文提供实践依据。使研究的内容更具有真实性,贴近教师的真实教育活动,贴近幼儿的真实游戏情境中。

2、研究意义

如何合理的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成为实践当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最让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如何适时介入幼儿角色游戏。介入出现的过早会妨碍了幼儿正常的游戏;介入过迟又会丧失了教育契机。因此,幼儿教师如何引导、支持幼儿角色游戏,游戏活动中教师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综述

(一)概念界定

1.明确角色游戏的概念界定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经验的一种游戏,通常在角色游戏的开展中,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最为浓厚,幼儿玩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也十分多样与新颖。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它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们通过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来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性,并且不断积累幼儿的生活经验,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来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越来越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的提升。

2.清晰观察的概念与意义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当清晰观察的概念,深入挖掘观察的意义,以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     在孩子活动过程中如何观察和捕捉有效的行为特别重要,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在专注于玩耍的时候,教师不要介入太多,只要支持他们的行为就可以了。

观察的意义又在于捕捉幼儿的游戏行为,教师适时介入,促进幼儿游戏发展。在游戏观察时,我们应该将有目的的观察与随机观察相结合,每次观察前要有目的、有重点,它是提高观察成效的主要方法。由于角色游戏中幼儿的自由度较大,有时教师预设的观察内容可能出现没人玩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视幼儿游戏情况,随时调整观察重点,一旦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便可以转化为有目的的观察。 

(二)相关文献综述

通过阅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刚要》,确立论文研究的方向和策略,并且熟悉幼儿各年龄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通过阅读《指南》,帮助我在研究中恰当地把握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和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更好地介入和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根据《指南》的精神,我进行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确立正确的研究方法,对问卷的数据进行理论整理、分析积累,为立论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获得介入和指导幼儿游戏的依据。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游戏中的以物代物是象征性思维出现的主要标志。” 苏联心理学家艾利康宁认为:“角色游戏具有以物代物和以人代人两种象征机能,以物代物包含在以人代人的象征结构之中,而儿童角色的形成孕育于实物活动之中。” 我认为角色游戏是一种丰富发展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运用到许多的材料来辅助游戏的开展,教师在提供游戏材料时,应当更加关注游戏辅助材料的提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语言领域的发展有明确的内容和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指导要求中也提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对此,我认为角色游戏的开展就为幼儿语言的学习与发展创造了一个轻松,自然的适宜环境氛围,通过在角色游戏中的互动,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能力。

杨霞在《通过角色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一文中提出,要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就要培养幼儿想说、敢说、会说的能力。其实,幼儿在角色游戏的开展中,幼儿将已有生活经验或熟悉场景融入游戏,在游戏中想把自己的东西或知道的东西与伙伴分享,便有话可说,并且是主动而积极的去说。通过学习杨霞老师的文章,我认为在角色游戏中,虽然每个幼儿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各个角色作为游戏发展的构成部分,都要有所作为来促进游戏的发展。

贾聪在其《角色游戏中幼儿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一文中提出,“自主选择成为幼儿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通过阅读文章,我认为当幼儿意识到老师让他们选择游戏,他们能玩他们想玩的游戏时,他们才会兴奋的为自己的活动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准备,他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的被调动起来。

张桂芳在其《隐形的翅膀——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一文中提出,幼儿的模仿性很强,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并不是单纯的重复成人的言语和行为,而是模仿着喝成人类似的场景,并通过自己的想象的喜好,在和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从而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在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对于各种材料的借代及想象,也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何翔在其《幼儿角色游戏的价值与作用》中提到,幼儿在自主选择游戏时,既需要考虑自己的爱好和能力,也要考虑到其他参与者。因此,在促进幼儿的游戏行为时,教师应当促进幼儿与同伴以及各个游戏区域之间的互动。

褚小霞在其《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一文中提到,幼儿游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交往过程。我认为,游戏中同伴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助,可使幼儿更能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合理地在游戏中引导幼儿正确的交往,可使游戏玩得更好。角色游戏越深入,幼儿交往越积极主动,就越能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张青青在其《角色游戏与幼儿心理健康》一文中提出,幼儿阶段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一味说教的方法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将难以奏效。我认为,在角色游戏中,通过反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可以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并获得非常重要的道德感,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辨美与丑、善与恶。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需要制作并使用各种材料来配合游戏活动的进行。方玉兰在其《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一文中提到,幼儿的运动能力表现为对肌肉的控制力、身体的平衡力及动作的协调等,这种能力在游戏活动中能够得以实现。我认为,幼儿在为开展角色游戏准备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各个身体部位的协作,如手眼的协调;在活动的进行中,幼儿不会固定的停留在一个地方,而会不停的走动;在游戏中幼儿很容易被游戏的气氛带动,并且对游戏里出现的各种东西充满新奇与兴趣,然后会去摆弄那些东西,这个过程中也让幼儿的身体机能得到发展。

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情感体验的加深,培养幼儿积极情感与自信心。刘若雪在其《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一文中提到,当幼儿全神贯注于角色扮演时,能从中获得最大的满足,体验到角色游戏带来的乐趣,体验快乐的情绪。我认为,积极的情感可以使幼儿对生活充满爱和希望,所以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幼儿的游戏兴趣。

沈文娟在其《角色游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一文中提到,美好的情感体验是幼儿人生道路的基石,而角色游戏中的情感体验和表现则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和延伸。因此教师在促进幼儿角色游戏的同时其实是在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帮助幼儿体验不一样的角色

陈红艳在其《扬起自信的风帆——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自信心》一文中说到,角色游戏不像集体活动和其他某些游戏有着统一的要求和统一的活动方式,更能满足幼儿自我肯定的需要。我认为,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自身的亲自体验,从中获取了经验,促进其相信自我,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在游戏中扮演好角色,增强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和信心。角色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使某些消极情绪得到发泄及调节,或是在游戏中挑战恐惧害怕的事情,使之逐渐克服这些障碍,并使幼儿的心理发展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研究说明

(一)研究对象:

“玩是孩子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本次角色游戏的研究对象也主要集中在鹤沙之星幼儿园中七班的幼儿。通过对每一个角色游戏活动的开展都做了观察、分析整理,发现通过角色游戏活动,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能够合理分配角色,并按照角色进行分工合作,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2. 通过参考文献,确立了本次研究的对象以及研究的主要方法为本次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在运用观察方法时通过参考相应文献了解了研究的主要方法能够更有针对性参与研究同时也为论文立论提供理论依据,使论文的撰写不偏离学前教育的指导方针,了解角色游戏的观察要点及介入方法,切实提高教师游戏活动载体开发的理论水平。

2.观察法   

通过观察法,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中关注幼儿角色的分工角色意识的情况以及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角色行为。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主要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参与游戏,并且在适当的时候介入。教师观察身份进行调研,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言语和行为表现,更真实地展示幼儿游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游戏情况,从而开展有效的介入。

3.访谈法  

通过访谈法,教师就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介入现状进行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缜密分析,在教师之间进行访谈,了解了教师在观察以及介入幼儿角色游戏时的困惑,从而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论文的总结提供依据。

4.行动研究法   

通过行动研究法,教师真是地参与到幼儿的角色游戏中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观察幼儿从而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教师真实、真切地研究幼儿的游戏情况,能为理论提供事实基础,推动研究的发展。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1.幼儿难以将游戏顺利延续的时候

幼儿在游戏中难免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即遇到“认知结”。“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后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结”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在同化和顺应基础上的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也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小吃店游戏中,雯雯不停地用橡皮泥做着小丸子,“生意”还不错,但是可以看出,这时幼儿只是一种无意机械活动,游戏情节并没有得到发展。教师就以顾客身份介入,问:“咦,这些丸子颜色怎么不一样,口味相同吗?”雯雯想了想说:“不一样的。”老师又问:“你能介绍一下吗?”雯雯指着不同颜色的丸子说:“这是草莓味的,这是香蕉味的……”老师听了很高兴得说:“哇,有这么多口味啊,真不错!”老师与雯雯的对话引来了很多“顾客”,他们都感到很新奇,争着来买不同口味的丸子,新的游戏主题“多味丸子”便产生了。

幼儿游戏停滞不前的另一个原因是游戏兴趣趋于低潮,游戏与幼儿兴趣密切相关。兴趣受经验和好奇心的制约,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的保持是短暂的,容易转移。所以幼儿对某一游戏从“热”到“冷”是正常的。如果通过调整游戏的材料重新唤起幼儿原来的游戏兴趣,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有意义的。照相馆是开设了很久的一个游戏了,幼儿对此的兴趣慢慢趋于低落。教师在游戏前向幼儿介绍了有关照片的内容,着重介绍照片的大小及画面的丰富感。在进行游戏的时候,特意为幼儿准备了较大的纸张让幼儿随意分割,可以制成大小不同的“照片”。没想到照相馆的工作人员还能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推出拍两张大的送一张小的的优惠促销活动,创造性地丰富了游戏,顾客络绎不绝,对该游戏的兴趣一下子又提高了。

2.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良因素的时候

幼儿游戏中的不良因素包括:出现危险、不安全因素;攻击性行为;游戏主题不够积极健康等。当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的介入。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还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争吵、打架等行为,需要老师的介入调节,使游戏顺利进行。

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中有积极的现象,必然也有消极的。幼儿如果在游戏中玩消极内容,会强化其负面效应,教师必须介入予以指导。如在游戏中幼儿出现“祭奠死人,为死人烧纸钱”行为时,教师就必须介入了,因为这是一种迷信的消极行为,是不被社会舆论正面提倡的。

3.幼儿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的时候

对于幼儿来说,老师是他们最信任、最信赖的人,所以在当其遇到困难、困惑时,就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向老师进行求助。这时,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推进游戏的进程,教师就要介入游戏。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教师要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幼儿,在抛接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显然这种介入是支持性的,而不是干预性的,千万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

四、意见与建议

(一)细致观察,判断介入需求

正确的介入方法才能推进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才能帮助幼儿提升游戏水平。现如今,还有不少教师会运用比较不正确的介入方法推进幼儿游戏的发展,他们会直接告诉幼儿该怎么游戏,或是直接指导幼儿“你不可以这样做,你应该怎样做”等方法,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介入方法。教师应当明确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体,一旦游戏需要介入,教师也不能够打乱幼儿的游戏进程。所以,如何在以幼儿为主题的游戏进程中进行恰当地介入是接下来研究的重难点所在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指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总是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日常的行为表现。教师要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幼儿是否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准确判断幼儿的游戏需求,不要过早地介入游戏。

现实中教师介入指导往往会产生两种矛盾,即情感与认知的矛盾。追求情感的满足必须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可能会产生放任不管的情况;追求认知的发展,必须提出一定的要求,则严加控制,不利于幼儿的自主发展,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根据实际,选择适宜的介入方式推动幼儿游戏发展

1.情景性介入,对幼儿进行间接指导,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小班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强,当看到老师和他们在一起,成为他们游戏的伙伴时,感到格外亲切。虽然他们有模仿成人活动的意愿,但不会明确玩什么游戏,只停留在动作的模仿上,这就需要具体指导和帮助,教师以角色身份提出意见么,幼儿更容易接受。

2.语言提示,启发幼儿游戏的愿望

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或是遇到问题无法顺利进行的时候,教师的一两句简单的建设性语言就能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从而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爸爸”小豪、“妈妈”芸芸对塑料地毯显得比较新奇兴奋,只顾自己在地毯上打闹。这时教师就以客人的身份介入,理由为探望“宝宝”,目的是把“爸爸”“妈妈”的注意力吸引到“宝宝”上面,进行语言提示,问:“宝宝肚子饿了,爸爸妈妈有没有准备什么好吃的给宝宝呀?”小豪当即就表示马上去买菜,芸芸开始哄“宝宝”。这时幼儿就进入了自己的角色,保证了游戏的正常进行。

发问。发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你想做什么呀?”“你要做什么呀?”等,目的是引起幼儿的思考,逐渐学会辨别是非,作出明确的行为判断。

提示。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

鼓励与赞扬。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

3.行为暗示,直接介入,使游戏得以深化和发展

行为暗示即利用教师的动作、表情、眼神等身体语言及提供材料、布置场地、动作示范等方式来对幼儿游戏行为做出反馈,从而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良好塑造。这种方式比较直接有效,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在理发店游戏中,负责人小迪、小林没有认真工作,把理发工具胡乱往桌上一摊。老师就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作为他们的合作伙伴,一进“店”中,老师就开始“忙”了起来,整理起桌上的瓶瓶罐罐,并说了句:“干干净净的客人才感到舒服啊!”这时小迪和小林也跟着整理起来。可见,在上述的游戏中,教师只是通过一个简单的行为示范就起到了一个暗示作用,使原本单调无序的主题进入了情节,使游戏得以深化和发展。

前不久新开设了“回收站”这一角色,角色任务是对破损的游戏材料进行修补。因为是新游戏的缘故,所以幼儿在游戏时显得没有方向,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教师就以回收站人员介入游戏,进行修补材料的示范,并加以简单的语言讲解,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能,强化游戏主题。

身体语言。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

提供材料。根据中央教科所IEA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幼儿在活动中可否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的无所事事率最高,随着材料可选程度的提高,无所事事率降低,交往频率提高。在材料任选的情况下,无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频率最高,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  

场地布置。教师期望幼儿产生什么行为,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场地布置的影响来达到目的。  

动作示范。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教师要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并掌握规则。  

总之,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即巧妙点拨,使其延续、提高、升华,老师能适时适宜的介入游戏,提高幼儿对游戏的发展。

4.环境的隐性介入

环境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的。对幼儿来说,环境就是一种隐性的“指示牌”,符合幼儿经验的,幼儿看得懂,就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然后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反之,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解释“指示牌”的意思,往往这种解释是一种曲解。在角色游戏中,教师通过观察创设游戏环境,并不断改进游戏环境促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发展。还可以创设一些环境“警示牌”。例如在“医院”设置一个“保持安静”标示;在银行中设置“请您排队”的标示等。这样教师不用过多的言语与行动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规范自己的游戏行为。

材料在幼儿的游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发展水平的影响,致使他们在游戏时时常会受到材料自身功能的制约。如果教师提供的材料单一,那幼儿的游戏情节就会受到材料的限制。因此,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替代和想象,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促进其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观察研究发现,不同的材料在游戏中是不同的。

5.发现违规,直接干预,使得游戏顺利进行

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或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因素时,教师就必须以教师的身份直接介入到游戏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否则会影响游戏的正常进行。如在警察的游戏中,小宇小朋友没有真正理解警察的含义,认为警察就是管别人的,在管理动作上也出现了一些攻击性行为,幅度较大。有多个小朋友来告状说“警察”打人。这时就需要老师的直接干预了,跟小宇沟通应当如何当好一个警察,是为人服务而不是去管理别人的。但是这种方式容易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所以对于这一类的介入要认真判断,不宜多用。

三、注重介入后的观察,让幼儿自主地延续游戏活动

    当幼儿通过教师对游戏的介入是游戏主题得以深化,能够顺利进行的时候,教师就应当立即退出游戏。因为过多的介入便会适得其反,可能会阻碍幼儿自主性的发挥。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点拨的作用,而不是帮助幼儿完成游戏。游戏的主体还是幼儿,教师的介入只是让幼儿可以更好更自主地延续活动。

总之,游戏时一种幼儿喜欢的自主性活动,在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里,教师的“介入”与“不介入”都应本着尊重幼儿的意愿,支持幼儿游戏行为的意念,避免不必要的无效干扰,不要让自己成为一名“不速之客”。

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在幼儿园工作中总觉的在幼儿游戏指导方面有所欠缺,常常不知道再幼儿游戏时如何知道才能更加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常常只是简单的处理幼儿游戏中的矛盾或者作为旁观者“观看”幼儿游戏,对于占用幼儿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的游戏活动,教师如何看不出“门道”,不能给予正确的介入和指导,那无疑是对幼儿能力发展的延误,也是一个优秀教师欠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关于幼儿游戏介入指导的研究文献很多,这也是目前研究者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教师要把游戏外的指导和教师作为游戏角色的指导相结合。丁海东提出游戏有内外两种指导方式。外指导师指教师作为教育者身份为幼儿游戏提供的外界帮助和支持,内指导师指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与幼儿共同处于游戏情景中的指导。外指导和内指导应该有机结合。秦元东认为游戏指导的基本原则应遵循无为、适时、适度原则,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过程中要尊重幼儿自身意愿,尊重幼儿对游戏的选择,为幼儿的游戏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适时适度的给予幼儿知道。邱学青强调教师对游戏的观察和指导应该密切结合。通过观察制定游戏计划,各年龄幼儿有不同的观察重点,通过细微的观察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做到有的放矢。虽然很多的研究及文章中都对幼儿游戏指导做了分析,但是对幼儿游戏介入的时机及策略分析比较单一。

游戏时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幼儿的游戏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教师指导游戏就需要介入到游戏中去,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而幼儿的游戏水平和游戏体验并非与教师介入的频率和深度成正比。并不是说,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介入的频率越高,或越积极地参与幼儿游戏,不仅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中的游戏,干扰、转移或替代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而且还会导致孩子在游戏中过于依赖教师,不利于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甚至使幼儿对游戏产生反感等。因此,教师不应该盲目介入幼儿游戏,而是要适时介入。教师的适时介入,能推进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促进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



  • 上一篇作文:
  • 下一篇作文: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05-2021 [全国优秀作文网] 中国 作文在线 Finish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www.YouXiuZuoWen.com 管理员 QQ:113391928 QQ群号:36308218